選擇北京同仁堂作為第一個點評對象,是因為咱中國人歷經(jīng)磨難不僅沒絕還繁衍出世界上最大的種群來,中醫(yī)是要記頭功的:頭上長個苞,在屁股上扎個針就能好,不服不行。
說起同仁堂的
標志設(shè)計,咱中國人感覺要冤死,這個商標在日本和東南亞早就被東夷和南蠻給注冊了,出口到那里的同仁堂產(chǎn)品還要給人家付商標使用費,誰讓咱北京的大老爺們兒犯傻,光懵頭做藥,忘了到國外去灑泡尿(注冊)。
同仁堂的商標是模仿漢朝瓦當(dāng)造型,圓形里面中間是同仁堂仨字,左右是兩條對稱的龍的樣子,這兩條龍其實是中藥里下藥的蛤蠣形象,估計設(shè)計者當(dāng)時正在服這藥當(dāng)口來了靈感。
“同仁堂”這仨字是啟功先生寫的,啟老京味書法配這字號是挺貼切的,美中不足的是“北京同仁堂”這五個字里“北京”二字明顯是后來補寫的,和后三個字氣韻筆法都不連貫,從筆法上看,“同仁堂”仨字是啟功先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寫的,是他寫得最好的時候的手筆,“北京” 二字就遜色多了,大家如果覺得難受沒關(guān)系,買盒同仁堂的牛黃清心丸去,好使。